超大型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领域取得新突破——
全球首艘“绿色带货王”交付
本报记者 孔德晨《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30日 第 11 版)
又一艘中国制造绿色“海上巨无霸”交付!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为法国达飞集团建造的全球首艘、世界最大24000TEU级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动力超大型集装箱船“达飞 塞纳河”(CMA CGM SEINE)号在上海长兴岛造船基地命名交付。这标志着中国在世界超大型双燃料集装箱船领域取得新突破,构建起自主研发、设计、建造、配套的先进高效制造体系,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全球船舶制造业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沪东中华有关负责人介绍,“达飞 塞纳河”号是继成功建造23000TEU双燃料集装箱船之后,沪东中华为法国达飞集团量身打造的全球最新款“绿色带货王”和“海上巨无霸”。该型船总长399米,型宽61.3米,型深33.5米,设计吃水14.5米,可承载22万吨货物,一次装下23876个集装箱,可运载2200个标准冷藏集装箱,最大堆箱层数达24层,相当于25层楼高度。
相较之前,“达飞 塞纳河”号装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多装载764个标准集装箱;油气损耗进一步降低,能效指数(EEDI)提前满足了国际规范第三阶段要求;满足新生效的SOLAS规范,在货舱内安装大舱进水报警系统,确保货物运输安全;安全性能全面提升,在甲板配备移动水炮,在机舱棚和上层建筑顶部新增超长水炮,货舱配备水浸没和水喷淋系统,能够全方位应对火灾风险;房舱布置调整优化,全船房舱采用高隔音门和高隔音地板等降噪措施,为船员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
“达飞 塞纳河”号的成功交付,是一季度中国造船市场持续繁荣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6%,营收利润率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民品产业新接合同金额同比增长13.7%。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国际市场份额位居全球造船集团第一位。
截至3月31日,中国船舶累计手持民品船舶订单333艘、2563万载重吨、2250亿元。其中,集装箱船、油轮、VLEC、汽车运输船、多用途船、自卸船等细分船型订单数量均居全球前列,彰显了中国船舶在全球船舶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船舶制造智能化、绿色化,在此次交付的“达飞 塞纳河”号上也有所体现。
沪东中华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球最大双燃料集装箱船,“达飞 塞纳河”号最大特色是拥有一颗独一无二的“绿色心脏”——18600立方米的MARK Ⅲ薄膜式燃料舱,其所装载的LNG可为船舶提供单个航次近2万海里的“绿色动力”。同时,采用LNG动力设计,能满足全球最严苛的排放要求。与同型燃油箱船相比,该船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20%,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高达85%,颗粒物、硫氧化物排放量减少99%,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按照计划,沪东中华今年还将交付3艘大型、超大型箱船。”沪东中华有关负责人介绍,包括“达飞 塞纳河”号在内,沪东中华已为达飞集团交付17艘箱船,其中12艘是双燃料动力箱船。在“达飞 塞纳河”号建造中,沪东中华全面实施精益管理,全力推动数字化建造新工艺,出坞完整性、气体加注周期、建造总周期等方面均创历史新纪录,实现了科学策划、精益建造、提增质效的既定目标,为国际航运市场奉献了更环保、更高效的新一代海运装备,对推动全球航运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