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破局·谋局·退局——张良乱世谋道中的智慧与当代启示

2025-04-30 15:02 来源:综合

文/梁振举(广西百色)

当咸阳宫的铜钟最后一次为秦帝国鸣响,历史的棋局已然布下天罗地网。在这张由暴政与反抗交织的巨网中,一个颀长的身影正跪坐在汜水河畔。他指尖摩挲着半卷残破的《韩非子》,身后是焚毁的相国府邸,面前是横亘千里的流民队伍。此人便是张良,韩国贵胄,将家族使命刻入骨髓,即将以谋士的身份,在这乱世棋盘落下第一枚棋子。他未曾料到,自己的一生将演绎出谋士的三重境界:以血性破局,以智性谋局,以悟性退局。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反秦的燎原之势,各方豪杰纷纷揭竿而起,逐鹿中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谋士群体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凭借智慧,试图为乱世破局谋局。然而,在复杂的局势中,面对权力、利益与生死,谋士们该如何抉择?张良,这位乱世谋士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卓绝智谋和非凡胆略,在历史的天空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用忠诚与智慧,给世人带来无尽的惊叹与思索。

一、家族荣耀与家国之恨

秦军铁骑踏碎新郑城门之日,二十九岁的张良正在祖祠临摹《韩非子·五蠹》。竹简上“侠以武犯禁”的墨迹未干,家仆仓皇的哭喊声,便将纸上的理论撕成碎片。五代相韩的簪缨世族,顷刻间沦为通缉名录上的“六国余孽”。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先辈在韩国连任五代国相,家世显赫。这样的门第背景赋予他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其对韩国怀有深厚的家国情怀。然而,韩国的覆灭,如晴天霹雳,打破了他原本安逸的生活。这不仅意味着国家的消亡,更是家族荣耀的崩塌,仇恨的种子在他心中深深扎根。这份仇恨绝非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家国之痛、民族之殇。

《史记》载其“弟死不葬”的极端行为,恰似后世竹林七贤的佯狂——当文明传承的根基被暴力摧毁,玉石俱焚的决绝反而成为最后的尊严。博浪沙那柄误中副车的铁椎,不仅是对秦王政的复仇,更是向全天下宣告:庙堂可毁,道统不灭。《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他变卖全部家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足见其复仇决心之坚定。他义无反顾地踏上反秦之路,这份抉择体现出对家国的忠诚与担当。在强权当道、百姓噤若寒蝉的时代,敢于挺身而出反抗暴秦,需要何等的勇气与决心。博浪沙刺杀,虽未成功,但这一壮举似一声惊雷,震撼天下,让人们看到弱国贵族不屈的脊梁。

二、机遇与品质:黄石公与《太公兵法》

博浪沙刺杀后,张良侥幸逃脱并开始反思自身。流亡途中的某个清晨,下邳桥头的白须老者将破履掷入冰河时,张良或许想起了博浪沙飞扬的尘烟。曾经持剑的手此刻浸在刺骨寒流中,他却在此刻顿悟:真正的复仇不是摧毁肉体,而是重构秩序。

此时,在下邳与黄石公的相遇,成为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关于黄石公授书一事,《史记》与《汉书》皆有记载,细节略有差异。《汉书》与《史记》对黄石公记载的细微差异,恰似史家笔下的多棱镜——或言三次试探,或述五重考验,但核心都在印证《道德经》“大智若愚”的真理。

《史记》描述,黄石公以看似荒诞的考验,如让张良为其捡鞋、穿鞋,实则磨砺张良心智,考验他的隐忍与谦逊。张良恭敬从命,绝非一时权宜之计,而是内在品德修养的体现。书中记载,面对黄石公的刁难,张良“强忍,下取履”“长跪履之”,如此恭敬的态度最终赢得黄石公的青睐,获授《太公兵法》或称《三略》。《汉书》在大体情节一致的基础上,对黄石公的描述及授书场景等细节略有不同,但其核心皆围绕张良以谦逊、隐忍之品质获此奇书。

当张良跪地为老者系上草履时,他接过的不仅是《太公兵法》,更是从刺客到谋士的蜕变密钥。这部相传源自姜太公,历经数代传承的《太公兵法》,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军事谋略与治国智慧,成为张良日后纵横捭阖的有力武器。

三、君臣际会:灵魂相认与逆向选择

张良获《太公兵法》后,日夜研习,其智谋韬略日益精进,亟待明主以施展抱负。

初见刘邦于留县驿站,张良正在沙盘推演楚汉局势。这个满身酒气的沛县亭长,竟能在他讲述《太公兵法》“攻心为上”时拍案叫绝。那一刻的灵犀相通,胜过范增为项羽谋划的千百条妙计——谋士与明主的关系,终究是灵魂的相互辨认。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刘邦虽出身低微,却有着非凡的洞察力与豁达胸怀,能迅速领悟张良高深的谋略思想。这一相遇,如同干柴遇上烈火,点燃了张良心中的希望之火,也为刘邦的霸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史家多将张良择主归结于刘邦的知人善任,却忽视了他作为顶级谋士的“逆向选择”智慧:在项羽帐下或许能更快复仇,但唯有刘邦的市井智慧,才能承载他重构天下的政治理想。项羽出身贵族,军事力量强大,表面上看似乎是实现复仇的最佳选择。然而,张良目光长远,深知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乏统一天下、治理国家的政治智慧与胸怀。相比之下,刘邦虽出身草莽,却善于用人,从善如流,对张良的谋略言听计从。这种君臣之间的默契与信任,是张良选择刘邦的关键因素。他明白,只有借助刘邦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重构天下秩序、恢复社会稳定的宏伟抱负。这种逆向选择,彰显了张良作为顶级谋士的独到眼光与深远谋略。

四、智谋演绎:楚汉风云中的关键博弈

在楚汉相争的漫长岁月里,张良凭借卓越智谋,为刘邦出谋划策,多次扭转战局,成为刘邦成就帝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鸿门宴上,局势剑拔弩张,刘邦性命危在旦夕。当项庄剑锋掠过刘邦咽喉的瞬间,张良指尖的玉珏突然坠地。清脆的裂玉声惊醒醉意朦胧的项羽,也激活了他对“妇人之仁”的心理暗示——这看似偶然的急智,实则是张良月前埋下的伏笔:他早通过项伯,巧妙布局,利用项羽的性格弱点,成功化解刘邦危机。

这一细节,充分展现了张良的冷静沉着与深谋远虑。他深知项羽自恃武力、好大喜功,且有“妇人之仁”的性格缺陷,便提前布局,以项伯为突破口,为刘邦争取生机。鸿门宴上,他又以恰到好处的举动,适时提醒项羽内心的犹豫,让刘邦得以全身而退,为日后的发展保存了实力。

在楚汉相持不下的关键时刻,韩信占据齐地后,遣使向刘邦请求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得知后,勃然大怒,欲发兵征讨韩信。张良及时踩住刘邦的脚,附耳低语,提醒他此时不宜与韩信翻脸,应顺势封韩信为齐王,以稳住韩信,避免腹背受敌。刘邦恍然大悟,依计而行。

这一决策不仅稳住了韩信,使其继续为汉效力,更为日后垓下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张良在此事上的果断与睿智,再次体现了他高超的局势判断能力和谋略水平。他能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迅速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的决策,助刘邦化解潜在危机。

此外,张良还向刘邦提出“捐关以东等弃之,公能弃之,可立致也”的策略。此计犹如一盏明灯,为刘邦在复杂局势中迅速找到破局之法,指明方向,扭转战局。这一系列决策与行动,无不证明张良作为谋士,有着非凡的洞察力与判断力。他总能在复杂局势中抓住关键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帮助刘邦一步步走向胜利。

五、功成身退:清醒与睿智的抉择

汉朝建立后,张良的选择再次令人钦佩不已。当众人皆沉醉于功名利禄之时,他却能清醒地认识到局势的变化。他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历史上诸多功臣的悲惨结局便是前车之鉴。于是,张良毅然选择急流勇退。他闭门谢客,潜心修道,远离朝堂纷争。这种清醒与睿智,并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张良此举,与他所信奉的“黄老之学”密切相关。“黄老之学”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在功成名就后选择隐退,正是对这种思想的践行。而对比后世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者虽处于不同时代背景,面临不同政治局势,但都体现出极高的人生价值。

六、张良:谋士之道的千古典范

诸葛亮为兴复汉室,殚精竭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其忠诚与担当令人敬仰。而张良的功成身退,同样是对自身价值的深刻洞察与坚守。他明白,谋士的使命在于为乱世谋局,当天下初定,新的秩序已然建立,适时隐退,既能保全自身,又能避免陷入权力争斗的泥沼,从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

张良的一生,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完整地演绎了谋士的三重境界。从博浪沙刺秦的破局之举,展现出无畏的勇气与血性,他以个人之力向强大的暴秦发起挑战,虽未成功,却彰显了反抗精神;到追随刘邦,运用《太公兵法》为其出谋划策,于楚汉争霸中谋局,尽显智谋与韬略,协助刘邦建立汉朝,重构天下秩序;再到功成身退,以道家思想为指引,退局于繁华之后,展现出超脱的悟性与智慧。这三重境界,层层递进,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张良璀璨的一生。

他的故事,犹如一座灯塔,为后世无数谋士照亮前行的道路,成为谋士群体的千古典范。其在历史长河中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忠诚与清醒,激励着后人在面对人生抉择、理想追求和权力诱惑时,能够坚守初心,秉持正义,做出明智而高尚的选择。无论是在政治舞台,还是人生的漫漫长路上,张良的精神都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给予人们无尽的启示与力量。

在历史的浩瀚星空中,张良以其独特的光芒,闪耀千古,成为人们永远传颂与敬仰的传奇人物。他用一生诠释了谋士的最高境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入学习。

七、跨越时空的回响:张良精神的当代意义

张良的人生轨迹与智慧抉择,虽历经千年岁月,却依旧在当代社会回响着振聋发聩的声音,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职场中,许多人都渴望像张良一样,凭借智慧和谋略取得成功。他早年的破局之举,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勇气打破常规,勇于挑战权威和既定模式。当我们遭遇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时,不能因循守旧、畏缩不前,而应敢于突破思维的枷锁,以创新的思维和果敢的行动去寻求转机。这种血性并非盲目冲动,而是基于对目标的坚定信念和对自我能力的深刻认知。

而张良谋局的智慧,则为职场人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思维借鉴。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如同楚汉相争的局势一般,充满着各种机遇与挑战。要想脱颖而出,就需要像张良那样,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精准把握局势的发展趋势,提前布局。同时,还要善于协调各方资源,整合团队力量,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在职场合作中,理解和洞察领导与同事的需求和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的协作效果,这正是张良谋局智慧在职场中的生动体现。

更为重要的是,张良的退局智慧对当代人在面对功名利禄时有着深刻的警示作用。在追求事业成功的道路上,人们往往容易陷入对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过度追求中无法自拔,最终迷失自我。张良功成身退的选择,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功成名就,更在于内心的安宁与对自我的坚守。当我们取得一定成就时,不应被虚荣和欲望蒙蔽双眼,而是要适时反思,懂得放下,回归生活的本真。这种智慧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在人生的道路上因过度追逐物质而失去更为珍贵的东西,如健康、家庭和内心的平静。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张良的家国情怀和忠诚担当在当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他对韩国的深厚情感以及为复国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在当代可以转化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都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我们应当像张良一样,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对刘邦的忠诚并非盲目跟从,而是基于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这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理解基础上的忠诚,对于当代团队合作、企业管理以及社会治理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忠诚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与责任担当,只有在相互尊重、共同追求美好愿景的前提下,忠诚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总之,张良的一生是一部蕴含着无尽智慧和深刻哲理的传奇。他所展现出的谋士三重境界——破局的血性、谋局的智性与退局的悟性,跨越时空,为当代人在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价值观塑造以及社会贡献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宝贵的实践指导。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张良的故事,我们能够汲取历史的智慧,以更加从容和睿智的姿态面对当代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作者简介】梁振举,网名举目千里,男,壮族,广西百色人,百色作家群成员,《青年文学家》星海文学事业发展中心沧浪分会社会部部长。1981年10月入伍到广州军区第二通信总站,历任班长、连队文书。1987年退役后,在乡镇政府任职多年,之后相继调入市(区)委党校、安监局、粮食局、发改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任职。不论从军从政,闲暇之时喜欢阅读写作。在《百色作家》《右江潮》《右江论坛》《右江日报》《广西诗词》《邕州文苑》《乡土作家》《新时代湾区文学》《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九江文学社》《人民基层在线网》《乡村振兴网》《中国农业网》《中国早报》《青年文学家》《文动风华》等网络平台及纸刊媒体上发表过文章,有作品在“神州文豪杯”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中获奖。

图片1.jpg